粮饷,还要被蛮族那头抢劫。所以夏帝才选择暂时休战,想把战斗力提一提,再去打。
&esp;&esp;扶苏有些疑惑:
&esp;&esp;“光是练兵吗?没听说夏国有什么特别厉害会练兵的名将啊?”
&esp;&esp;秦政思考过这个问题:
&esp;&esp;“练兵是一方面,或许也是想改进一下攻城利器。另有一点,他或许想麻痹三国。”
&esp;&esp;当初渊国就是因为轻敌大意差点酿成祸患,夏帝未必没有再复刻一次的想法。所以他这些年努力对外做出无心再战的模样,表面上好像真的堕落了。
&esp;&esp;扶苏摇了摇头:
&esp;&esp;“渊国和蛮国有没有上当不知道,大秦肯定没上当。”
&esp;&esp;秦政露出一丝笑意:
&esp;&esp;“所以秦王要假意投诚。”
&esp;&esp;不然秦国这样的刺头,夏国说什么都要先打它。
&esp;&esp;现在秦国乖顺了,夏帝可能就会考虑不去强攻秦国。走培养新秦王的迂回路线,然后叫大夏一手培养出来的秦王主动献国。
&esp;&esp;双方都在博弈,就看谁技高一筹。
&esp;&esp;扶苏便笑了:
&esp;&esp;“无论夏帝相信或者不信秦国给出的态度,夏国在行动上已经放缓了对秦国的制约。以后想要再拾起来,重新研究针对秦国的战术和武器,还得再花费时间。”
&esp;&esp;夏国想让秦国懈怠,秦国没有。秦国想忽悠夏国先去研究针对别国的法子,夏国倒是很配合。
&esp;&esp;算下来,秦国小胜一筹。
&esp;&esp;随即,扶苏的眼珠子一转,起了点坏心思。
&esp;&esp;他凑到父亲耳边小声说:
&esp;&esp;“夏国先帝分明在励精图治,虽然花了15年才把海国这点地盘治理好是有点没用,可到底也是在认真治国。舆论却将先帝打为昏聩之君,说他骄傲自满耽于享乐,完全不管真相如何。”
&esp;&esp;秦政耐心听他诉说,没有打断。
&esp;&esp;扶苏继续往下:
&esp;&esp;“如今夏帝做的也是类似的事情,他在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并不是真正没了野心放弃进取。他走上了先帝的老路,为何结局不能复刻先帝呢?”
&esp;&esp;秦政眼眸微眯:
&esp;&esp;“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esp;&esp;只要夏帝死了,没人会去在意夏帝是不是真的不思进取。没有结果的蛰伏就是无效蛰伏,世人只会看到表面,然后骂他和他的父亲一样昏聩。
&esp;&esp;扶苏的舆论战实则是跟父亲学的,虽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却不代表秦政的水平不够。
&esp;&esp;他很快想到了造势之法:
&esp;&esp;“夏帝不是想麻痹三国?既如此,应当不会介意外界都传闻他是胸无大志的昏君吧?”
&esp;&esp;这可是符合夏帝计划的形势,夏帝只能选择接受,甚至还得捏着鼻子推波助澜。
&esp;&esp;当然,如果他没发现这里头的危机,单纯以为是自己的伪装有了成效,那就再好不过。
&esp;&esp;等到舆论抵达最高点——
&esp;&esp;扶苏和父亲对视一眼。
&esp;&esp;太子和二皇子年纪也大了,杀了夏帝他们两个肯定会争夺皇位。夏国陷入内乱,便是其他国家的发展之机。
&esp;&esp;秦政断言:
&esp;&esp;“二皇子不能继位。”
&esp;&esp;扶苏同时开口:
&esp;&esp;“二皇子放任不得。”
&esp;&esp;先让他们兄弟两个内斗去,这点内斗不至于直接导致夏国灭亡,顶多各国发兵占点便宜。
&esp;&esp;所以下一个国君人选还是很重要的,二皇子心眼多,精于算计,当上新帝后对三国有害无利。
&esp;&esp;还是让相对傻点的太子继位比较好。
&esp;&esp;秦政很快去信给外家。
&esp;&esp;说来也是巧,外家姓嬴。
&esp;&esp;父子两人当然不知道这姓是世界诞生时检测到秦政的姓氏顺便凑上去的,还以为只是个巧合。
&esp;&esp;甚至认为原主大名为秦正、外家嬴姓、是大秦公子这种种内容,都代表这个公子正原本就是另一个位面里的秦政自己。
好版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