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而且楚大保是读过一些书的,还能和他进行一些简单的交流,慢慢的他也就习惯了。
&esp;&esp;只是让他有些无奈的是,大明的学问家都很高傲。
&esp;&esp;他拜访了许多名人,大多数都直接拒绝,少数见了他也一副说教的语气。
&esp;&esp;愿意和他平等对话的凤毛麟角。
&esp;&esp;关键是,他认为很多人的学问,远远达不到他预期的那种高度。
&esp;&esp;很多三言两语就被他问的哑口无言,然后就开始翻来覆去的重复圣贤经典。
&esp;&esp;还有一些甚至恼羞成怒,斥责他蛮夷之辈不懂圣贤之道,然后甩袖而去。
&esp;&esp;而且近距离接触,他发现大明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完美。
&esp;&esp;比如盗窃、抢劫的很多,甚至有些地方的人,大摇大摆的私设关卡收保护费。
&esp;&esp;虽然这种行为在欧罗巴很常见,可在那边设立关卡的都是贵族,严格来说他们是有这个权力的。
&esp;&esp;大明这边朝廷命令禁止私设关卡。
&esp;&esp;虽然都是有关卡,可性质是不一样的。
&esp;&esp;这说明大明的底层风气并不太好。
&esp;&esp;只不过和欧罗巴不一样的是,那边是贵族胡作非为导致的风气不好。
&esp;&esp;大明这边反过来了,朝廷接连不断的出台善待百姓的政策,反倒是有些百姓开始忘乎所以了。
&esp;&esp;这让他非常不解,你们是还没吃够官僚权贵欺压的苦吗?
&esp;&esp;还是说你们觉得,被禁锢在村子里一辈子出不去更舒服?
&esp;&esp;非要逼的朝廷收回善政,你们才觉得开心?
&esp;&esp;当然,他也知道,违法犯罪的只是一小撮人,大部分人依然是希望好好过日子的。
&esp;&esp;可是,事情往往坏在这一小撮人身上啊。
&esp;&esp;从约翰·胡斯自己的角度来看,大明朝廷该好好管一下这些人了。
&esp;&esp;不能一味的搞什么仁政,那样只会让人觉得软弱。
&esp;&esp;他将这些写在了自己的笔记上,朝廷需要解放百姓,但也必须保持威严,否则会让部分人心生邪念。
&esp;&esp;至于要如何达成这个平衡,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esp;&esp;他也在期待,那个在大明的真正掌舵人陈景恪,到底知不知道这些事情。
&esp;&esp;知道了之后又该采用何种手段来解决。
&esp;&esp;虽然有小瑕疵,总体上来说,约翰·胡斯对华夏依然是充满了高山仰止。
&esp;&esp;他迫切希望能学到真正的华夏学问。
&esp;&esp;而且他也已经决定,不再到处乱跑,而是直奔大明的京师洛阳。
&esp;&esp;去拜访大明的第一智者。
&esp;&esp;只希望他不要如其他读书人一般歧视外国人。
&esp;&esp;在做出决定以后,他就将这个计划告诉了楚大保。
&esp;&esp;楚大保非常惊讶,你一个胡人还想去见侯爷?你得失心疯了吧?
&esp;&esp;再三确认没有听错之后,他倒也没有劝阻。
&esp;&esp;去就去呗,反正就当公费旅行了。
&esp;&esp;而且他也有自己的小心思,如果真能跟着这个胡鬼子见到侯爷……那就是祖坟冒青烟啊。
&esp;&esp;于是他立即前往本地的锦衣卫衙门,将约翰·胡斯的请求上报。
&esp;&esp;锦衣卫的人也没有废话,直接找来本地的教谕,让其对约翰·胡斯的学问进行考察。
&esp;&esp;如果连教谕都说不过,那也别进京去丢人了。
&esp;&esp;如果有真才实学,就发特别通行证,给他一个进京的机会。
&esp;&esp;这也是陈景恪之前就制定好的规则。
&esp;&esp;约翰·胡斯知道,这次考核决定着自己能不能进京,也是拿出了十二分的精神来对待。
&esp;&esp;-----------------
&esp;&esp;洛阳,陈景恪并不知道,有一个他期盼已久的欧洲大学者即将到来。
&esp;&esp;此时他正在镇抚司给杜同礼面授机宜。
&
好版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