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开始官方修史。
&esp;&esp;尤其是为前朝编写史书,成了继任朝代必做的事情。
&esp;&esp;继任朝代为前朝编写史书,自然会‘有所’删减和侧重。
&esp;&esp;关键是,史官从世袭变成了临时官僚。
&esp;&esp;史书编写的好不好,内容真不真都不重要了,皇帝满意才是首要标准。
&esp;&esp;结果可想而知,真实性方面大打折扣。
&esp;&esp;方孝孺主持编写的《辽东书》,是带有强烈政治目的的。
&esp;&esp;前面说过,内容六分真,三分推测,一分假。
&esp;&esp;现在这些推测和虚构的内容,自然就成了儒生们攻讦的地方。
&esp;&esp;而且,方孝孺本身还是个唯物论者。
&esp;&esp;整本书的风格,基本抛弃了天命观,偏向于人民史观。
&esp;&esp;比如有天灾了,别的史书会说国主失德。
&esp;&esp;或者强行和当时发生的某件大事,牵强附会在一起,强行解释称苍天示警。
&esp;&esp;辽东书就直接说,天灾人祸是正常的,和什么天意没关系。
&esp;&esp;如果灾害造成的后果特别严重,那是地方豪强掣肘朝廷赈灾,导致受灾严重。
&esp;&esp;同样的灾害,另外一个君主就做的很好。
&esp;&esp;可见,天灾虽无法避免,却可以通过有效的赈灾手段,将损失降到最低。
&esp;&esp;还有一些其他的事情,在观点上完全是遵照了客观规律去写的。
&esp;&esp;这种论调,自然不符合现在的主流观点。
&esp;&esp;因此,那群儒生将这部书批判的体无完肤。
&esp;&esp;总之一句话,方孝孺也配写史?
&esp;&esp;这么大的事情,朱标岂能不知道,又是气愤又非常无奈。
&esp;&esp;不过他不是老朱,并未发脾气。
&esp;&esp;而是下旨将这部辽东书给收了回来,换了一批自己人去审核。
&esp;&esp;其实到了这一步,他已经知道这本书没有什么原则性的问题了。
&esp;&esp;否则儒生们不会只抓着伪造和主旋律进行抨击。
&esp;&esp;之所以还让人审查,不过是出于谨慎罢了。
&esp;&esp;皇帝竟然护着这本书,儒生们对此自然极为不满。
&esp;&esp;纷纷上奏说有问题,必须重新编写。
&esp;&esp;方孝孺那个沽名钓誉的家伙,必须打倒狠狠批判,要剥夺他的进士身份和所有荣誉。
&esp;&esp;对此朱标很是头疼。
&esp;&esp;陈景恪得知此事后,却一点都不担心,提议道:
&esp;&esp;“元史编写的很仓促,其中多有错漏。”
&esp;&esp;“既然翰林院的官吏,对写史书这么有心得,就让他们重新修缮一下吧。”
&esp;&esp;朱标一听,也觉得这是个好办法。
&esp;&esp;老朱建立大明之后,为了宣示自己正统的身份,很仓促的就编写了元史。
&esp;&esp;向天下人宣告元朝统治的结束,现在天下是我大明的。
&esp;&esp;有盖棺定论的意思。
&esp;&esp;因此,《元史》的质量是非常差的,有必要重新修缮一下。
&esp;&esp;于是朱标就下旨,翰林院重新修编元史。
&esp;&esp;并且还暗示,你们不是说辽东书不行吗,那你们自己编一个看看。
&esp;&esp;别到时候质量还不如辽东书。
&esp;&esp;这下那群儒生忍不下了,立即接下了这个活儿。
&esp;&esp;朱标的耳朵根子这才清净下来。
&esp;&esp;陈景恪的生活再次恢复了平静。
&esp;&esp;每天上午在家里和方孝孺谈论唯物学,下午去宫里处理一些政务,顺便给大家上上课。
&esp;&esp;而也就在这个时候,一封八百里加急密信,从淡马锡发出送往洛阳。
&esp;&esp;第339章 挖坑杀人
&esp;&esp;这天上午,陈景恪正和方孝孺论道,忽然有内侍急匆匆的过来传旨召他进宫。
&esp;&esp;他的表情立即就凝重下来。
好版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