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趁机给朱雄英灌输一下契约论,虽然这个理论很片面,却也比什么天赋皇权要进步太多了。
&esp;&esp;只要他能接受这个思想,以后的很多政策就更容易实施了。
&esp;&esp;至于朱元璋能不能接受……
&esp;&esp;嗨,大不了被骂一顿,死不了人。
&esp;&esp;“在治水的过程中,会遇到不配合的部落,遇到猛兽袭击,甚至遇到敌人的袭击。”
&esp;&esp;“这就需要有一批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护卫工作,于是军队诞生了。”
&esp;&esp;“军队诞生之初,它的目的不是为了保护某一个人,也不是为了维护某一个群体,而是为了守护整个华夏族群。”
&esp;&esp;“他们从华夏族群中来,拿着族人缴纳的赋税,职责就是保护族群。”
&esp;&esp;“各个部落缴纳的赋税,最终会进入大禹手里,军队自然也归他指挥。”
&esp;&esp;“在治水的过程中,他踏遍了整片大地,到达过每一个部落。”
&esp;&esp;“每到一地,都会受到热烈欢迎,享受英雄般的待遇。”
&esp;&esp;“大禹以及他的部下,慢慢的就拥有了声望、财富、地位、权势等等一切。”
&esp;&esp;“等疏通天下河道,把大洪水治好,大禹的声望更是一时无两。”
&esp;&esp;“此时他要名有名,要钱粮有钱粮,要军队有军队……”
&esp;&esp;“等到舜帝退位,他无可争议的成为了下一代帝王。”
&esp;&esp;“于是他改变了原本的部落联盟制度,建立了第一个国家,夏朝。”
&esp;&esp;朱雄英重重点头,说道:“原来如此,没想到传说里的那场大洪水背后,竟然还隐藏着这样的故事。”
&esp;&esp;“以前我还在奇怪,就因为大禹治水有功,大家就对他心服口服,任凭他建立夏朝吗?”
&esp;&esp;“《韩非子》有记载,禹朝诸候之君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
&esp;&esp;“就因为防风氏首领来的晚就将人给杀了,凭的是什么?”
&esp;&esp;“难道古人就真的如此无私?如此重规矩吗?这太不符合人性了。”
&esp;&esp;“还是你说的更加合理,更加符合人性。”
&esp;&esp;“在治水的过程中,他拥有了巨大的声望,关键是他掌握了钱粮和军队,谁敢不听他的?”
&esp;&esp;“防风氏被杀,和什么规矩不规矩没有一点关系,纯粹是大禹杀人立威。”
&esp;&esp;“恐怕从此之后,再也没有人敢违背他的命令了。”
&esp;&esp;陈景恪说道:“你的想法完全没有问题,大禹成为天下共主之后,可没有闲着,而是四处出征。”
&esp;&esp;“将治水时期不听指挥的,骚扰劫掠过他们的……全部征服。”
&esp;&esp;“地处南方的三苗部落,就是在那时候被征服的。”
&esp;&esp;“在这个过程中,他纯化了自己的队伍,凝聚了军心民意。”
&esp;&esp;“他会盟诸侯,其实就是为了宣示自己的权势,杀防风氏立威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esp;&esp;“为之后建立夏朝,铸造九鼎镇守天下,奠定了基础。”
&esp;&esp;朱雄英说道:“如此看来,《竹书纪年》里记载的舜囚禁尧,当有几分真实性。”
&esp;&esp;“而禹的帝位很可能也不是舜主动禅让,而是他自己夺来的。”
&esp;&esp;陈景恪没有直接说真假,而是这样回道:
&esp;&esp;“曹丕的皇位,也是汉献帝禅让得来的。”
&esp;&esp;朱雄英大笑道:“所以禅让就是彻头彻尾的笑话。”
&esp;&esp;陈景恪说道:“或许一开始,确实是贤者居之。”
&esp;&esp;“那时候人们是以部落联盟的方式,组合在一起的,帝王就相当于是盟主。”
&esp;&esp;“谁有德,能获得大家的认可,谁就是盟主。”
&esp;&esp;“后来随着联系愈加紧密,帝王的权力越来越大,性质就变了。”
&esp;&esp;既然说到了禅让制的事情,陈景恪就决定多讲几句:
&esp;&esp;“大禹建立了夏朝定鼎九州,等他死后按照之前的规
好版主